邀请嘉宾: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学技术保障部 查达仁 各位同仁啊,各位老师,各位专家: 大家好,我是查达仁。 我先介绍一下我们 * 。我们 * 前身叫做中国科技院研究生院,我们本身是一个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 * 。目前在北京内有4个校区。由于中科院的结构和别的本科院校不一样,我们服务的是全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所以我们叫做教学技术保障部。 目前我们网络信息中心和别人的职能还不太一样,主要有两块大的职责,一块是这个校园网络运维及加强管理技术支撑,还有一块是软件开发,也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整个的业务流程。由于我们要服务于全科学院的教育信息化,压力比较大,所以我们势必要对原先的网络结构要进行改革及提出更高的需求。 一、服务体系建设 中科院的服务体系是什么样的呢? 其中包含教学技术保障的服务模式,分成现场服务、信息化平台服务、呼叫中心服务。信息化平台和其他院校不一样的是,我们信息化平台为整个一百二十多研究所服务的。 以下可以和各位分享的,分成两部分:一块是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另一块是新校区建设。 我们主要协调的工作分成两部分,一个是面向全院师生的服务,二是面向校部师生员工的服务。面向全院的服务是教育全生态周期的信息化服务和科教资源的服务。这个跟科教资源相关的还有一个科学院内的单位叫科学院图书馆、文献情报中心。 面向校务的包含: 1. 校务管理信息化服务 2. 网站群服务 3. 电教保障服务 4. 图书馆服务 5. 校园网和云基础设施服务 下面给大家介绍教育信息化服务是如何做的,新校区的弱电系统是怎么做的,以及我们测试的网关,包括和其他高校的老师做的交流,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达到的?
二、覆盖教育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服务 我们有这么一套覆盖教育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服务,其中所有的系统模块都是我们自建的。而且梳理出10个核心应用,其中每个核心应用每年的平均迭代次数多达6次,也就是需求重大更改的次数。所以按照我们开发的工作量来说,在这套系统里面投入的人力其实挺高的,包括从研究生的招生报到注册和学籍管理系统一直到学生 * 后毕业所有的信息化系统。但这个服务平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研究所分布在 * 所有的区域,包括边远省份等等,而像这些研究所的学生,按照科学院的规划,研究生都归属于国科大统一管理,所以他们的学籍都在我们 * ,但是这个人可能根本就不在北京,这个时候我们 * 担心的事是某一个学生要毕业的时候,他在档案里面找不着,所以还需要对平台进一步完善。 为什么我们的系统都是自建的呢?是因为现在一般的软件公司给我们做系统开发,没有一个公司可以拍胸脯说上面所有问题都能解决。所以教育信息化系统都是自建的,每年在这里投入的人力物力非常大,对于系统的修改以及需求的定制化开发满足度较高。 教育业务信息化平台,基础软件平台有4个,教育业务接入平台,提供数据接口,把用户认证和数据系统隔离开。 我们从2013年开始向 * 招收本科生,不过量很少,一年只有300多个人。因为有这个本科生学籍管理的需求,所以我们在研究生的管理系统上衍生出来做出一些开发,用于本科生的学籍管理。 我们的核心系统教育信息化平台做得非常好,很稳定,给 * 120多个科学院的研究所,提供服务,访问量很大。在今年的服务中,整个系统的活跃用户是7万多人,访问人数是1千多万人次。所以整个核心业务化平台,系统自建也是很有好处的。 其中我们还有科教资源服务,包括教育业务管理和科教学习的资源,这是有两大块。 从2013年开始到2015年,主要的工作跟大家一样,都在梳理整个的面向“十三五”的教育体系的规划。 这里面,我们 * 的一个作用是什么呢?是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智慧教育,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有把所有里面的数据梳理完之后给教育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大的支撑。那这个里面,从1985年以来,我们整个的招生管理体统里面的数据大概有1.95亿。课程网站现在的人数大概是8000多人。包括电子文献、开题中期报告以及学位论文相关,也积累了1000多门课程,9000多个视频。 我们觉得整个录制课程 * 重要的是资源建设,所以我们给所有课程的老师做了示范性的精品课程,让老师们按照这个视频的模板进行制作。这是我们“十二五”后的一个重要工作,因为觉得光有平台没有资源,对用户来说没有根本没有吸引力。用户不关心平台做的有多好,而是关心你有什么东西可以吸引他们来看? 而我们校部管理也做了很多的尝试。里面有很多小模块,包括会议室应用、人事管理、职务晋升打分都可以去做开发。我们也有个网站群,围绕80多个网站相关工作进行交流。现在网站都在我们这里管理,基本不存在学院自建,对于安全性很重视。
三、完善的弱电系统 近期大家都很关心新建校区的弱电系统。我觉得大家可能比较关心这个。我们 * 的基础情况是这样的: • 校园网IPv4/IPv6带宽: 2Gbps(教育网+科技网)/10Gbps(科技网) • 科学计算中心290多台服务器纳入雁栖湖核心机房统一管理 • 无线网络覆盖:玉泉路校区所有教室、会议室和办公楼,中关村校区所有教室、会议室,以及雁栖湖校区西区 • 注册用户数量近2万人,高峰时段在线上网用户约1万人、其中无线接入用户约3千人 我们如何做新校区的弱电规划呢? 我们把它划成了13个独立工程。其中标浅绿色的系统是规划在新校区建设里面,其他的是我们原有的,或者是运营商在建的工程。 从IT管理系统来说,可能对于IT运维的资源不够,可能每个主任都不清楚自己的设备,多少设备,多少机器值多少钱,包括运行维护的时候我一年派了多少活、多少人、做了多少事都不清楚。这些可以通过信息化进行协助。比如一卡通、数字多媒体、安防、校园广播、管理发布系统以及建筑智能化系统。 在新校区的网络里面建了四套网络,包括校园网、教学多媒体网、一卡通和安防网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做维护管理的时候更为方便。 我们对弱电系统的划分按照东西区建设,是划分了两期,按照网络系统化成一块,综合布线化成一块,然后数据中心机房单独割裂成一块。具体可以参照上图。在整个系统建设里面,分得非常细。那么分细之后导致的问题就是什么呢?是网络中心 * 后变成了总包。 如果有老师面临新校区建设这个问题时,会遇到网络中心设计这样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我们当时还进行了很科学的设计,找了IBM的公司进行设计。IBM承担牵头协调的总包的事情并帮我们承担的很多工作。所以如果大家在做新校区需要拆分的很细的话,就会遇到拆分越细,和越多公司交集的问题,需要大家切分的很清楚。 四、锐捷帮我们做了什么 锐捷帮我们做了什么呢?刚也提到了,就是我们的出口拓扑管理。在这个出口上联接的有教育网和科技网,包括出口设备、NAT,用的锐捷的RG-S18000设备。 我们寄希望于他解决原有我们所使用的X86架构的认证管理系统的问题。在我们测试下来看,认证的体验比较好,客观来说没有什么问题,做的比较稳定。之前我们因为出口设备导致网络的大型事故,在年初的时候出了好几次,如果再不解决影响比较严重。所以在当时跟其中的几位老师交流之后,认定在当时X86架构差不多价格的情况下,能够提供更为稳定、科学的解决方案。并且在测试过程中,一直在追求稳定性。 其次是清算,原先我们的计费规则很多的计费软件做不了,所以会导致一系列的认证问题。当然现在把这个实时计费以及个这套设备上去之后,整个分段性计费的问题解决得比较不错,很稳定,这个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我觉得已经达到管理者的目标,因为管理者 * 希望达到的就是稳定,越稳定越好。 对于锐捷自身产品的完善,我们这样一个需求还是不够的,可能要采集更多的需求,希望做到更加完善。 好,我的报告就到这里。
现场演讲PPT附件可下载,登陆可见哦!
欢迎交流讨论,看完査老师的分享,您有什么感触呢?
|